深秋时节,山东滨州北部沿海的 130 余万亩盐碱滩涂之上,一幅壮阔的绿色画卷正徐徐展开。数十万块光伏板在海风拂动下整齐排列,如同铺展在滩涂上的 “蓝色海洋”,单轴智能跟踪支架带着光伏组件缓缓转动,追逐着每一缕阳光;水下养殖池里,南美白对虾欢快游动,盐田边的提溴设备有条不紊地运转。
远处的风电场中,巨大的风机叶片迎风旋转,与海面的光伏矩阵遥相呼应。中控室内,实时跳动的发电数据显示,这里每小时产生的清洁电能,足以满足一座中等城市的日常需求。谁能想到,这片曾经 “种啥啥不收” 的盐碱荒滩,如今正成为环渤海南岸最具活力的绿色能源基地,书写着中国盐碱地综合开发与能源转型的双重奇迹。
滨州,这座建在盐碱地上的城市,全市不同程度的盐碱地达 126.3 万亩,占全省盐碱地总面积的 21.9%。长期以来,盐碱腐蚀、地质沉降、土地利用率低下等问题,让这片沿海滩涂成为发展的 “拦路虎”。但滨州人没有向困境低头,而是敏锐地发现了盐碱滩涂背后蕴藏的巨大潜能 —— 充足的光照、丰富的风能、广阔的闲置空间,正是发展新能源的天然禀赋。近年来,滨州以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建设为抓手,将 “生态痛点” 转化为 “发展亮点”,走出了一条 “技术破局、立体开发、储能护航、产业集群” 的绿色发展之路,为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 “滨州样本”。
技术创新是破解盐碱滩开发难题的核心密钥。滨州沿海滩涂的高盐、高湿环境,对光伏设备的抗腐蚀能力提出了严苛要求,而地质沉降问题则可能导致支架变形、组件损坏,直接影响发电效率。为攻克这些技术瓶颈,滨州联合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形成了 “N 型组件 + 智能跟踪支架 + 共享储能” 的黄金技术组合,针对性破解了滩涂开发的系列难题。
国家电投滨州沾化 B12-1(一期)200 兆瓦项目,作为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首个顺利并网的项目,就采用了 N 型 TOPCon 光伏组件搭配安泰新能源平单轴跟踪方案,这种支架通过了顶级风洞实验室的严苛测试,能在极端天气条件下稳定运行,同时与大尺寸双面组件完美匹配,可实现大角度跟踪,相较于传统固定支架发电量提升约 6%。该项目总投资 8.2 亿元,占地面积 6000 余亩,共安装光伏组件 34 万块,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约 3.38 亿度,相当于节约 11 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 28 万吨,能满足 33 万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针对地质沉降问题,华能滨州 85 万千瓦光伏项目创新采用桩基固定式支架,通过精密计算确定桩基深度与光伏板倾角,既保证了支架的稳定性,又为下层养殖预留了充足的光照条件。该项目作为国家第三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项目,也是国家海洋立体确权政策颁布后首个获批的光伏用海项目,占用海域滩涂 1.58 万亩,安装光伏组件 169 万余块,敷设电缆超 8000 公里,集电线 米,创下山东省输电工程跨距之最。这些技术创新不仅保障了项目在复杂环境下的安全稳定运行,更推动了新能源装备适配性的升级迭代,让盐碱滩涂从 “开发禁区” 变成了 “发电沃土”。
在技术突破的基础上,滨州创新推广 “渔光互补”“盐光互补” 等立体开发模式,实现了 “一地多用、一海多收” 的资源高效利用。这种立体开发模式打破了传统单一开发的局限,构建起 “上层发电、下层养殖、底层制盐” 的三维生态体系,让滩涂资源的价值实现最大化。走进华能滨州新能源 85 万千瓦光伏项目现场,上层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将太阳能转化为清洁电能;下层的养殖池中,渤海水产(滨州)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正忙着投喂、监测水质,这里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凭借优良的品质,畅销全国各地;而在光伏阵列间隙的盐田区,海水晒盐与提溴作业同步进行,形成了 “发电 — 养殖 — 制盐” 三位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
该项目全容量投产后,每年可发电 12.86 亿千瓦时,节约标煤 38.58 万吨,减排二氧化碳 91.77 万吨,不仅为区域能源结构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更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光伏企业年营业收入可达 4.15 亿元,底层养殖业主通过规模化养殖与土地租金实现双重增收,政府则通过收取构筑物用海海域使用金增加了税收收入,实现了企业、农户、政府的三方共赢。
沾化宏烨新能源 2GW 渔光互补项目更是将立体开发模式推向新高度,该项目总投资约 102 亿元,投产后每年可实现年收入约 11.89 亿元,年产绿电 33 亿度,部分电能专供园区内企业生产,既降低了企业用电成本,又提升了产品的绿色竞争力。此外,金惠新能源 200MW 渔光互补发电项目采用固定支架方案,通过光伏发电为养殖设施提供电力供应,每年可提供绿色电力 3.5 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 16.46 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 39.91 万吨,实现了渔业与光伏发电的良性互补。
立体开发模式的成功,不仅让滨州的盐碱滩涂 “活” 了起来,更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据统计,仅沾化区目前就已建成光伏项目 10 个、装机容量 249 万千瓦,风电项目 15 个、装机容量 79.59 万千瓦,分布式光伏项目装机达到 30 万千瓦左右,年内新能源可发电量达到 66 亿度,预计是全社会用电量的 2 倍以上。大量新能源项目的落地,不仅解决了当地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还带动了水产养殖、盐业、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 “新能源 + 特色产业” 的融合发展格局。
新能源发电 “靠天吃饭” 的间歇性、波动性,是制约其大规模并网的关键瓶颈。为保障绿电稳定供应,滨州前瞻性布局千兆瓦级储能项目,构建起 “新能源 + 储能” 的稳定调节体系,让绿电从 “看天发电” 变为 “按需供电”。近年来,滨州加速推进共享储能与新型储能项目建设,沾化区集中推进华亿滨海、吉耀、新拓等多个共享储能项目,计划 2025 年底前实现全区共享储能规模达 800MW/1600MWh,同时开工建设 500MW/2000MWh 熔盐储能中心项目,进一步提升长时储能能力。
在此之前,大唐鲁北发电的 100MW/200MWh 储能电站等 8 个储能项目已相继建成,总规模达 49.58 万千瓦,这些储能项目如同绿色能源的 “巨型充电宝”,在光照充足、风力强劲的时段储存多余电能,在用电高峰或新能源发电不足时释放,有效平抑了电网波动,保障了电力供应的稳定性。今年以来,安泰新能源配套的滨州电投沾化 B12-1(一期)200MW、新拓新能源 200MW、金惠新能源 200MW 等三大项目先后并网,新增并网规模合计 600MW,预计年发电量超 8 亿千瓦时,这些项目均配套了相应的储能设施,进一步完善了 “发储用” 一体化体系。
储能项目的大规模布局,不仅保障了滨州本地的绿电供应稳定,更为新能源的大规模外送创造了条件。2025 年 3 月 21 日,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重点工程 —— 国网山东电力高地 500 千伏新建变电站工程正式开工,该工程作为鲁北新能源基地的主要外送通道,将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助力构建山东省 “北电南送” 格局,让滨州的绿色电能输送到更广阔的区域,为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的能源转型提供支撑。
以新能源项目为依托,滨州正加速构建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推动产业从 “发电端” 向 “装备制造端”“产业链延伸端” 全面拓展。滨州新能源集团谋划实施 “1441” 工程,布局光伏、风电、储能和资源循环利用四大产业园,通过链条化招引、园区化落地,提档补强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目前,一批优质装备制造项目已相继落户滨州:安徽华晟新能源异质结光伏组件项目、山东金雷科技风机主轴制造项目加速推进,远景叶片与智能风机装备制造项目、上海电气研砼风电塔筒项目稳步建设,山东金鹰 5GWh 储能项目年内完成产值 4.5 亿元,山东华成管桩项目新增光伏用管桩产能 150 万米,累计达到 300 万米 / 年。
产业集群的形成不仅降低了项目建设成本,更提升了滨州新能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沾化临港产业园,从光伏组件、风机叶片、储能电池到管桩支架,新能源装备制造的关键环节已实现本地化配套,形成了 “研发 — 生产 — 安装 — 运维” 的完整产业链。同时,滨州还积极探索资源循环利用,计划引进光伏组件回收、锂电池梯次利用、风机叶片拆解等项目,构建 “资源 — 产品 — 废弃物 — 再生资源” 的循环经济体系,让新能源产业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发展。
此外,滨州还依托新能源产业优势,积极拓展 “新能源 +” 新业态。滨达实业集团将原湿地修复技术中心改造为中国(滨州)航天文化体验中心,打造集研学教育、科普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预计年接待量 100 万人次、年收入 5000 万元;滨州水务发展集团利用闲置土地及厂房,打造水务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引入中国建材集团改建区域首个发电玻璃厂房,设立 10 亿元产业基金扶持初创企业,预计年产值达 8.5 亿元。这些新业态的培育,让新能源产业与文旅、高端制造、现代服务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了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绿色产业生态。
滨州的绿色转型之路,离不开政策支持与机制创新的强力保障。为推动北部沿海高质量发展,滨州市制定了《推进北部沿海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 年)》,聚焦沾化、无棣、北海一体化发展,通过产业协同、生态修复、机制创新等举措,推动北部沿海成为环渤海南岸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滨州创新采用 “府院联动” 模式,将法院的司法专业优势与政府的组织协调、政策资源优势相结合,高效解决企业破产处置中的复杂问题,为项目落地扫清障碍。沾化区法院通过将土地复垦费、碳排放配额清缴款依法认定为共益债务,优先于普通债权清偿等方式,确保环境责任不因企业破产而缺失,同时协调华能山东公司投资近 1 亿元,利用滨海镇滩涂海面启动建设新能源发电项目,让曾经亏损的老企业实现 “从烧煤到种电” 的华丽转身。
在要素保障方面,滨州建立了新能源项目审批 “绿色通道”,优化海域使用、土地供应、环评审批等流程,确保项目早开工、早投产。同时,滨州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政策支持,将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纳入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规划,获得了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重点扶持。沾化区委书记赵东表示,沾化区作为全省规划布局的五大清洁能源基地之一,将立足资源优势,全力打造滨州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先行区,奋力向 “绿” 而行,建设绿色能源名城。
如今的滨州,新能源产业已呈现出 “规模持续扩大、技术不断突破、效益稳步提升、产业加速集聚” 的良好态势。数据显示,滨州目前可开发风电、光伏总装机规模超过 6000 万千瓦,即将成为山东省最大的鲁北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入围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第六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呼之欲出。从曾经的盐碱荒滩到如今的绿电宝库,滨州的转变不仅改变了自身的发展格局,更彰显了中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坚定决心与实践能力。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滨州正以《推进北部沿海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 年)》为蓝图,持续深化新能源与优势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快布局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高端环节,推动新能源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未来,随着更多新能源项目的建成投运、更多技术创新的落地应用、更多产业业态的融合发展,滨州将进一步巩固环渤海绿色能源基地的地位,为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作出更大贡献,为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与能源转型提供更多宝贵经验。
夕阳西下,滨州的盐碱滩涂上,光伏板折射出金色的光芒,风机叶片在余晖中缓缓转动,养殖池里的鱼虾迎来了丰收的喜悦。这片曾经沉寂的土地,如今正以蓬勃的生机,向世界讲述着中国的绿色发展故事。滨州的实践充分证明,只要找准方向、勇于创新、久久为功,再贫瘠的土地也能绽放出希望之花,再严峻的挑战也能转化为发展的机遇。在绿色低碳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滨州正以盐碱滩上的绿色奇迹,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建设美丽中国注入源源不断的 “绿色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贵州六盘水女子在数平米的房间内养育了8个孩子,妇联回应:情况属实,将提供帮扶
我是一位热爱旅游的博主,热衷于分享各种旅行的经验和故事。我热衷于探索世界各地的风景名胜、文化遗产
4-0!U17国足亚预赛开门红 送十人巴林0射门 帅惟浩双响 万项传射
徐念沙会长在2025广州汽车发展高峰论坛 开幕式上的讲线黑骑士版首发亮相
iPhone17e:A19芯片+灵动岛设计,对比iPhone 16e强在哪?
红米Turbo5系列/K90至尊/Note16 Pro全系配置曝光,这波配置太顶
双旗舰28日同台!华为Mate80首发无网通讯,X7红枫定制满血版来了
:0898-23159421
:+86-0898-79337860
:15878709072
:31254040@qq.com
:海南市海口市秀英区,粤海互通91号